翻開現今的報紙,不少政情版及副刊都有漫畫專欄。不論是常見的一格、連環四格或其他形式,每每都會一針見血的諷刺事弊,或閒話家常。逗趣之餘,也引起讀者對社會及人生百態的反思,從多角度了解事物。今次人物專訪,讓大家認識香港著名報刊漫畫家──馬龍。
由美術設計變漫畫家
八十年代初,報章由以往的「黑房」發展至使用電腦排版,「執字粒」的排版人員遭淘汰,加上開始由黑白發展成彩色版面,排版及設計的工作就改由美術人員來處理,馬龍就在這期間擔任美術設計,曾先後於新報及華僑日報工作。由於編輯知道馬龍能畫漫畫,便邀請他繪畫漫畫專欄,又為文章繪畫插圖。漫畫邀約漸多,高峰時曾一天要繪畫六篇漫畫專欄,同時要兼顧美術設計其實頗吃力。由於漫畫專欄已帶來足夠的工作,馬龍便離開報館,全職擔任自由身漫畫家。由於當時正值中英兩國商討香港前途問題的時期,報刊對政治漫畫需求不少,這類作品就成為馬龍的專業。
見證政治漫畫高低
馬龍在香港的時事政治漫畫界為人熟識,在創作上可有甚麼困難?他指漫畫家對時事話題一般只有一個立場,若某事件維持一段時期,漫畫家就要天天找尋不同角度去說同一回事,這是頗費創作精神的。而在政治漫畫市場方面,他說自回歸後,政治浪潮已漸漸由高跌至低,合用作題材的重大事件減少,加上一些報刊停辦,市場比以往縮小了。即使如此,馬龍仍獲不少漫畫邀約,但因為他近年進軍兒童市場,推卻邀約之餘還結束了一些自己其實不太滿意的專欄。還好並非所有他的專欄都全部結束,他的時事漫畫仍每天見報,筆者也是忠實讀者。
繪兒童漫畫也受歡迎
到了零四年,馬龍與太太方舒眉籌辦兒童漫畫期刊《白貓黑貓》。在內容取向上,他們作了慎重的考慮:「若只是《多啦A夢》般是完全娛樂性的,那為何兒童會選擇《白》而非《多》呢?若是教育益智程度高的,雖然會受家長歡迎,但兒童看後卻可能感覺很沉悶,那又何不看教科書呢?」馬龍又說:「《白貓黑貓》其實並不強調益智。書中內容源於生活,而生活充滿智慧,構思生活故事當中就帶出很多智慧,那就不用強迫讀者去學習,會看得很愉快,還有點進益。」在有趣的大前提之下吸引讀者,加入知識和正能量,獲家長接受,朝此方向發展亦因為馬龍也為人家長,故有代入角色的想法。《白》由最初的月刊形式發展成半月刊,當中一些專欄更受歡迎得獨立發展成期刊,印證了馬龍的取向頗得讀者支持。
馬龍 vs 馬星原
馬龍繪畫一系列以兒童為對象的漫畫,並非用上其為人熟識的筆名。他認為讀者會對某作者的作品有固定印象,例如談及「衛斯理」就會聯想起科幻小說,若倪匡以此筆名撰寫武俠小說,總不免令讀者產生怪怪的感覺。因此,由於馬龍一名用於時事漫畫已久,故出版針對兒童為對象的漫畫便不用這舊筆名,以免讀者一見該漫畫的作者是馬龍,就誤解那是兒童看不懂的時事漫畫作品,即使那作品繪畫得有趣可愛。所以,他另起了專用於兒童漫畫的筆名──馬星原。「馬龍」與「馬星原」的分別,就在於分別面對兩個市場,他並沒有刻意張揚或避忌,讀者是否知道「馬龍」與「馬星原」其實是同一人,完全沒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