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即是通 教亦為學 寫在新高中通識前夕
政府於2000年開始推行教育改革,除了資訊科技教學外,課程 改革也是十年來的重要教育議題。幾經波折,第一屆的新高中學生終於在今年九月誕生。在新學制下,兩年預科被三年高中課程取代,所有學生不論文理商,均要必 修必考數學及通識教育,而在眾多新課程中,變化最多,亦最令人憂心的,便是通識科這一門。
通識教與學
有云「香港填鴨」跟「北京填鴨」一樣知名,但不要誤會,這裡所指的是香港敎育 制度下的學生。由於考試制度所限,香港學生過往以背誦為主,故側重記憶,而忽各了多角度思考與批判。早在筆者的讀書時代,坊間已存在「知識偏狹」、「目光 短淺」、「高分呆子」等批評。時至今日,通識科針對有關弊端,採用議題探究的方法,要求學生自行蒐集研究資料,提供個人意見,從而啟發他們對不同議題的思 考。換言之,所謂的「標準答案」將不再是考試的王道。
教育局曾建議,學界不要將三個學習範疇視為獨立的學習單元。相反,老師應把相 關概念連繫起來,讓學生明白社會文化並非「鐵板一塊」,進一步加深對各方面的了解。比方說,恐佈主義不單單是政治上的國際衝突,也是世界上不同文明的衝 突,從暴力事件了解原教旨主義的內容,以及美國的霸權地位,這此都是環環相扣、層層互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