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今天的上海,你會用甚麼形容詞?現代化?繁榮?富有?但剛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洗禮的上海,人們的生活就大相逕庭。老百姓默默付出,辛勤工作,為的不過是三餐溫飽、社會動蕩不再。也許大家對這段歷史已經淡忘,對這些上海平民的生活幾近陌生,但通過「光影作坊」主辦的「1945‧上海」攝影展,讓我們重新看到從前看不到的生命碎片。雖說香港站的攝影展已於4月5日結束,但更多的藝術芽苗,卻在石硤尾一直成長。
美國海軍的上海回憶
年屆84高齡的退役美國海軍士兵Roger Moore,年輕時提起相機遊走於陌生的土地上,記下二戰後中國人的生存面貌。因為他的勇氣與堅持,讓我們得以重新回顧中國過去的歷史、現在的變遷。
一次機緣的邂逅
1945年,Roger Moore當時還只是二十歲出頭的小伙子。他在美國海軍服役,選擇了在一些對他來說既危險又陌生的戰區中工作。他從印度乘搭小型飛機翻過喜瑪拉亞山,從昆明進入重慶,曾在重慶逗留了2個多月。他回憶道:「1945年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到臨,所有美軍都湧到沿海地方從日本人手中取回這些城市,而我的任務是到上海。」也許是命運的神差鬼推,Roger得以初次踏上中國的土地,走進上海老百姓的世界。
孤身的攝影旅程
Roger Moore身為海軍攝影師,曾經在海軍攝影學校學習過基本的攝影技巧。那時候軍隊的相機體積龐大,不便攜帶。Roger便帶著私人的祿來相機,一個人去捕捉中國人民的神態。不像現在的專業攝影師帶著閃光燈和反光板,Roger只是利用最簡單的器材,開展他的攝影旅程。他分享道:「我不懂說普通話,但在拍照前可利用身體語言先徵求他們的同意。因為我的身份是美國海軍,與中國人站在同一陣線對抗日本,所以老百姓對我們很有好感,亦樂於讓我拍照。」雖然孤身的旅程容不下Roger跟老百姓合照,但他憑著敏銳的觸覺,捕捉了很多連中國人本身也失落的鏡頭。
意料之外的堅強
因為日本軍隊在進侵時曾對上海作過殘暴的轟炸和在佔領時虐待當地的百姓,Roger以為遇到的會是備受打擊和蹂躪的居民。可是,現實的情況卻讓他大感驚訝。他說:「老百姓並沒有因為戰爭而一蹶不振,他們仍然努力工作。我欣賞他們的勇氣、決心和積極的生活態度。」雖然海軍執勤同樣需要拍照留影,但Roger 認為自己私人的作品更有紀實性,記錄了人們真實的生活。
對上海的忐忑
Roger在上海逗留了一年多,便完成任務回到美國,自此沒有踏足上海。他退役後因為生計並沒有當上攝影師,而是擔任大橋工程師。Roger回國後一直整理自己在中國拍下的相片,直到退休以後才興起舉辦攝影展的念頭。他這次跟香港結緣,也是因為朋友間的聯繫,才於「光影作坊」舉辦攝影展。香港之行雖然已經告一段落,但展覽將會於4月17日移師上海的C2畫廊與內地觀眾見面。問到Roger對即將重返上海的心情,他微笑道:「其實我不大想回到上海,因為我總覺得回憶中的上海是最美好的。」對於過去的依戀,其實我們與Roger都有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