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天,因材施教仍然是教學中一項重要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作為教師的,都懂得需要因應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可惜,香港教育以公開考試為主導,受到考試課程的限制,教師必須趕課程、操試題、重分數,只好採取劃一平頭的填鴨教學方式,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個別差異。這顯然不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也無法照顧到學生的個別發展需要,無法讓孩子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以致降低學生的學習意願,並增加其學習壓力。在這種競逐積分和成績的教育氛圍下,受苦的不單是兢兢業業的孩子,也有他們苦心焦慮的父母,還有勞形傷神的教師。而且,在爭取高分的激烈較量過程中,洋洋得意的成功者又有幾人。無論是上陣殺敵的學生也好,或是領軍制敵的教師也好,結果只會是一將功成萬骨枯。那些遭遇失敗和挫折的孩子,對自己完全失去了信心,只會視學習為畏途,也建立不起終身學習、愉快學習的學習態度。
有人說:天下沒有不可教的孩子,只有錯誤的施教方式。故此,認識每個孩子的不同才能,因材施教,適性揚才,才是最合理的教育。
所以關注每個孩子的不同才能,適性揚才,是當前教育的主流思潮。英國教育學家斯賓賽(H. Spencer)說:「教育為未來生活做準備。」因此,找出孩子的天賦傾向,也成為父母的新焦慮。許多父母為了孩子的「天賦」奔波煩惱,想從各式各樣的親子相處時光中,找出孩子的能力強項,好讓孩子走對方向,平步青雲。反觀今天許多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他們肩上的壓力自然不小。根據一項調查,六成以上的年輕人(21歲到35歲)覺得自己會比父母輩過得差。故此孩子能否發現、發展、發揮天賦,成為家長、教師最關切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