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孩子眼中,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天為甚麼是藍的?樹葉為甚麼是綠的?彩虹為甚麼有七色?為甚麼男女有別……無數個「為甚麼」等著他們去發現探索,無不充滿著神奇的樂趣。正是他們懷著對萬事萬物的好奇心,於是產生了探索一切的心理。對於不瞭解的事物,我們都會從不同資訊管道「科普」一下,例如:我們生活的地球,未來的人類還會住在這裡嗎?人類創造的人工智慧機械人,會不會有天變成真人取代人類呢?這些看似深不可測的問題,我們都可以從書本中、網絡上或課堂教學裡取得資訊。這時,大家不難發現,科普已經存在於我們的生活當中。
加上科普電影愈來愈多,題材愈來愈廣泛,諸如宇宙、科技、自然環境、微觀世界、人工智慧等,全部都充滿了人類對未來的想像。其中傳達的資,有真有偽,稍有不慎,便受到欺騙而不自知。因此,更見現今科普教育的重要性。那麼,我們該拒絕科普嗎?抑或施加年齡限制?這當然是極愚蠢的做法。孩子的探索精神是人類不斷求知進步的標誌,家長也好、教師也好,恰恰要及時抓住機會,引導孩子去發現、探求,並保護和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面對二十一世紀的科學新紀元,教育當局更加鼓勵科普,啟發孩子接觸科技、探索科學的興趣。
中國科普作家范良智說:「科普,是老老實實的學問。它的責任是普及科學技術知識,普及科學精神和科學觀念,普及科學思想和方法。」物理學家霍金說:「我為科普閱讀運動獻上最誠摯的祝福,希望這個運動讓科學變得更加有樂趣並充滿啟發性。」香港科技大學朱經武校長也說:「在香港激發出一股科普閱讀風氣,為香港這個商業城市,增加多元的社會發展元素,並且有朝一日,孕育出舉世知名的偉大科學家。」
認識科普這一股時代潮流,瞭解其重要性,並探索科普教育的方式,正是本期跟大家聊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