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民素養就是促使公民形成和具備現代社會所應有的涵養。
邁入21世紀後,國際間競爭激烈,各國均致力提高國家競爭力,以改善生活環境,追求全體人民的福祉。在這個追求發展的過程中,如何提升國民素質,尤其提升國民的倫理道德與社會責任,至關重要。因為幸福指數並非僅僅用金錢、物質加以衡量,那必須是社會中每一公民,都能安居樂業,享受生活,具備自愛愛人、關懷社會、追求理想、敢於承擔等公民素養,方刻有成。身為未來世界公民的一員,孩子不僅需會關心自身所處的社會,也必須學習將關心觸角延伸至影響全球的關鍵議題。公民素養的重要性既不容置疑,然而如何讓國民具備公民素養才是關鍵,那就涉及公民教育的提倡與落實的問題。而這個廣義的公民教育,實包括了德育、公民教育、國民教育、科學教育、群育、環境教育、價值教育、生命教育,以至藝術教育等。
公民素養與公民教育兩者關係密切,通過教育,固可讓現代社會蘊育公民素養,同時,公民素養也促進了現代社會。放眼今日香港教育情況,有人說:教者非所教,學者非所學,致教育出現問題,學生有己無人,甚至作出破壞社會秩序的舉動;也有人說:不能單就個別事件孤立地看,事實上今天學生勇於服務、樂於助人,個人素質不比鄰近的地區差。今期專題,即就此議題展開。
何謂公民素養?
現代公民素養與公民教育,是近年來社會期望所繫,也是教育政策關注的焦點。所謂「公民素養」,就是現代社會公民所具備的應有涵養。現代公民,是一個面對21世紀風險挑戰而有能力作出適應的人。這樣的公民,不僅僅是獨善其身,還應該能建立與他人的良好互動關係。他能夠關心國家、社會,以至放眼世界大局的重要議題,能夠積極參與公共事務,並以行動關懷社會。「素養」一詞,原是是指一個人的修養和素質;從廣義上講,它包括道德品質、禮貌風度、知識水平與實踐能力等各個方面。綜合而言,公民素養就是以公民個人為主體,強調人與己我、人與人際、人與社會、人與國家、人與世界,以及人與生態等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處理上述關係所需具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