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別關顧」(Individual Attention )- 扶掖學習的良策(一)

筆者出身於上世紀的工業中學,之後接受「工業教育」文憑訓練。記得當年的專科教學法課堂,主要是集中在研習技術(skill )和工藝的等屬於「心理動作」( psychomotor )範疇的教授,例如在教授學生如何鑿出一個卯榫眼(mortise)時,是會把整個技術分為一個跟一個的工序,以示範教學(demonstration )的方式一一展示給學生,更會在包括安全守則、重點與難點(如以木槌敲打榫鑿木柄時,鑿的刀鋒需要離開底線一至二毫米,使作在進入木材後,刀鋒斜面會因為反作用力而將榫鑿向後壓後至一至二毫米,剛好與底線平排等等)等方面予以點撥和提醒,加深學生的了解。之後,同學會進行個人自行實習內化技術。當然,每個學生吸收到多少,因着學生個人的學能、教師的教態、學生的專心程度等不同因素影響,所以教師此時便會在工場內巡迴觀察,以「個別關顧」的策略,找出那位學生出現困難或錯誤甚至是危險的情況,然後個別作出介入,重新作出點撥,更有可能是重新示範,讓學生明瞭正確的工作程序,從而深化對工序和工具使用的理解,內化為個人的技能。
隨着社會的變遷,筆者的專業由之前的「設計與工藝」轉型至「設計與科技」科,及至近年的科技教育和STEM教育,學習目標亦由設計解難輔以傳統工藝學習進展到「本着人本視野和創業家精神的創新解難」,學習內容亦已包括廣泛的STEM科目和知識,但是,「個別關顧」由始至終仍然是一個有效的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