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段相當長的日子裡,香港奉行的是重商主義,即相信經濟發展是社會向前行的必要條件。在這種發展觀裡,通過經濟向上,社會上每個階層都可以受惠。當商人賺取利潤時,政府也可以有稅收,小市民也可以有工作。這是一種「發展是硬道理」的思潮。
然而,這種被奉為真理的發展觀念已受到質疑,人們已開始不認同唯經濟發展至上的看法,不少人已開始反思環境和保育的問題,這是一個社會富裕和進步的現象;現實生活裏,發展與保育並非如此割切,例如可持續發展在概念上也是講求既要發展,也要顧及環境生態以至文物歷史保育的,儘管在落實觀念時偏差的幅度與張力可以很大。
香港是國際城市,卻也擁有不少具生態歷史價值的土地。發展與保育時有矛盾,甚至衝突,因為往往涉及私人業權與歷史或自然環境間的爭議。
目前香港有 40% 土地為郊野公園、禁止拖網捕魚以保護海洋生態、保育世界舉足輕重的后海灣及米埔濕地,這些都值得香港人自豪。 然而,我們還有極大的改進空間。 很多具生態價值的土地仍受各種破壞威脅;能夠保留市內難得一見的低海拔森林及溪流等自然資源,長久以來便是生態保育團體、學校教師進行戶外教學的最佳場所;鳥語花香的世界裡,你會心曠神怡!
人類社會在極度使用自然資源、發展經濟後,生態的破壞日益惡化,深感生態環境破壞對人類生存的影響力,於是環保意識以及生態保育觀念興起。自然資源的快速耗竭,已遠超過其再生回復的能力,環境保育已是二十一世紀刻不容緩的使命。
我想只要人願意覺醒,還是有改變的機會,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