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情緒病患者輕生的新聞,心裡總是難過,不單惋惜病者遍歷辛酸,其家人的感受也難以向他人說得明白。香港,就是一個生活於環境高壓、節奏急促的地方,面對不同形式的生活壓力,很多人不自知地患上了情緒病,最後可能因為沒有及時抒發而走上了絕路!
每個人都會情緒失控,壓力是誘發情緒病的導火線。生活慢慢失去生活熱誠、經常疲倦、睡眠習慣癲倒、情緒起伏變大、時哭時笑、抗拒與人接觸及交流、選擇逃避日常生活等等,一下爆發,情緒低落至底,這或會影響判斷,產生 「我真沒用」 的想法,甚至輕生念頭。
情緒病需要我們關心他們,但首先我們要對情緒病有正確的認識。許多人以為情緒病只是 「情緒不好」 ,只要 「看開一點」 、 「樂觀一點」 ,就能慢慢好起來,但情緒病之所以為病,是因為患者無法自我控制情緒。最近腦神經科學研究也指出,憂鬱症患者的腦部因缺乏了某些物質無法正常運作,所以這不只是心理病,也是一種生理病。
情緒病是一個統稱,患者受性格及環境因素影響,較常見的是:經常焦慮症、抑鬱症及躁鬱症。本港每 100 名成年人,就有 3 人是抑鬱症患者;每 10 名長者,便有一人出現抑鬱症徵狀,但超過一半人沒尋求協助;根據香港浸會愛羣社會服務處早於 2015 至 16 年間的統計,亦發現逾四成女中學生有抑鬱徵狀,比男生多百分之五,女生天性多愁善感,比男生更易感焦慮?當中原因或由於女生與男生思考方式不一,前者想法較長遠,因此壓力也大增。
以輕生表達對世界和社會的絕望。不論是政府,還是整個社會,都需要為此負上責任。究竟政府的情緒輔導工作是否足夠?是否要正視醫院輪候的問題?公司對情緒病患者的歧視是否存在?社會如何協助和看待情緒病患者?
文明的香港社會,卻對情緒病的認識依然封閉,常以此開玩笑,卻少認真看待;盼望社會討論過後,政府真的可加快檢討現行整個精神健康政策,防止這類情緒疾病帶來的悲劇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
情緒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它纏繞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