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甚麼老是這麼大意的?」
「你不是中國人嗎?怎麼中文也不行?」
作為父母的可曾對孩子說過類似的話呢?是否經常要求孩子有優異的成績?甚或要求孩子達到自己的期待,卻忽略了孩子原有的特質。家長的關心與期待對孩子是好的,但不自覺地把孩子的缺點放大,對他們優點視而不見,且時常用催促、比較和指責等負面說話指摘孩子,這不僅致使孩子感到氣餒,失去自信,也容易造成親子關係變得疏離和緊張。倘若家長能轉變思維方式,去發掘孩子的優點,欣賞孩子、肯定孩子,從而讓孩子也能欣賞自己、肯定自己,那是多麼好的一件事。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父母期待他們的孩子在考試中一定要名列前矛,那是不實際的想法。倘若他在考試中成績落後,不符合父母的預期,他就成為了徹頭徹尾的失敗者。但為甚麼不可以換個角度,去欣賞孩子的優點和強項,這對建立孩子學習自信十分有用。許多教育理論,如品格強項理論、多元智能理論、愉快學習法、優點教育、正向教育等,都涉及到這個欣賞孩子優點的問題。
心理學家阿德勒 (Alfred Adler) 研究親子關係發現,如果父母能欣賞孩子的優點,進而肯定孩子的才華,也必能培養出自信的孩子。阿德勒強調 「讚賞」 是建立孩子自信的基礎。他認為孩子無法適應學習環境都是氣餒的表現,若給予鼓勵、讚賞和肯定,便能修正許多不良行為,並建立孩子的學習自信。愛爾蘭詩人葉慈名言:「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並非每個孩子都是讀書的料子,發掘他們的優點,比強迫學習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