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政府自 2009 年開始,進行教育體制改革,在中學推行 「 3 + 3 + 4 」 新學制。中學文憑考試 (DSE)更加入了通識教育科 (下稱 「通識科」 ) 作為必修科,要求所有學生應考。誠然,通識科設立的目的是要好好裝備香港的下一代,以面對廿一世紀的挑戰,並配合知識型社會的需要。但隨?通識教育的第一屆考生畢業,不少社會人士卻質疑通識科的存在價值。一些人更批評讀過通識科的同學,只有批判的態度,卻欠缺批判思考所強調的理據分析。值得一提的,是新高中學生課程中,把中國語文、英國語文、數學及新增的通識教育列為四個升讀大學必須應考的核心科目。中國語文、英國語文及數學作為必考科目沒有受到很多的批評,但輿論對通識教育的實施,則有頗多的意見。
事實上,在香港推行通識教育,自有其時代的逼切性。它既是全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份,亦用以補足因知識專業化所帶來的不足。由於傳統的學習模式已不足以完全滿足今天的教學需求,通識科在全人教育中充當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過去幾年來,社會一直充斥著不同聲音,討論通識科的角色、價值和定位,其中也涉及作為核心必修科目的存廢問題,以及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和考評模式的種種爭議。通識教育該如何走下去?作為前?教育工作者的老師,或作為學習者的學生,以至不時加以口誅筆伐的外間人士,又應如何面此一問題呢?
通識教育在美國高等教育界推行已超過一個半世紀,然而,過去一直並未引起香港學界的廣泛注意。直至近年來,香港政府致力於改革高中和高等教育學制,確立以通識教育科作為 「新高中課程」 的核心科目 (必修科) 之一,通識教育才逐漸引起學界的討論與重視。
通識教育 (Liberal Studies) ,通識的 「通」 有通達、融會、貫通之意,而 「識」 則有見識、器識之意。 「通識」 教育,並非要學生在每一科都學一點東西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 ,而是要有系統地設計課程,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聯繫各科的知識,能從多角度研習不同的課題,從而建構個人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