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歷史當中,牛是最早被人飼養作職業用途的動物之一,協助農民開墾農田。可是時代轉變,傳統農業日漸式微,今天商業城市的香港,農田消失得一乾二淨之時,之前曾為農夫辛勤工作的耕牛,無處容身,只能無依無靠,流落郊野。
現時全香港有約 2,000 多頭黃牛、水牛,分佈於鄉郊地區,如大澳、西貢、梅窩、貝澳、新界東北等地,每群數量不一,有三數頭至數十頭不等。因為要尋找食物的關係,牛群常常出現於郊野公園或鄉村附近, 因而引起了不同的問題,如:有牛隻阻塞馬路,破壞農作物,甚至出現大量牛糞影響郊野公園環境等的問題。
漁護署自 2012 年起進行了 「捕捉、絕育、遷移」 計劃,將西貢市中心的牛隻遷到郊野公園範圍 – 創興水上活動中心。不過,遷移行動效果似乎未如理想,新的放生地草量稀少,樹木疏落,無法為西貢牛提供溫飽的生活,也沒甚麼屏障可以為牛群遮風擋雨,在欠缺充足食物的環境下生活,牛隻生存機會大減。因此,牛群會繼續走回市區,還是會走出馬路,在市中心徘徊,為的只是求一餐溫飽,各類的衝突和危險依然存在。
近年,牛被車撞的事件,更是屢見不鮮,難道牛被車撞已經被接受為新界地區的日常,不會大驚小怪?早在幾年前,在大嶼山長沙曾發生一牛群共八隻被汽車撞倒身亡,司機更是不顧而去,警方最終拘捕涉事女車主。可是,不是每一隻牛被撞傷都能捉到肇事司機,不少司機仍可以逍遙法外,難怪不少司機撞到牛也只會視作等閒。
這群牛是被時代遺留下來的,在設計社區,發展社區完成時,牛就成為了社區的負累?在設計社區時,有沒有想到牛也應享有生存空間?規劃發展的缺失,又豈是牛之過?可是政府除了在郊野公園設立防止牛隻進入的閘門和替流浪牛絕育之外,卻沒有想出其他更有效的辦法,流浪牛最後的結果大都是被送往人道毀滅。對於流浪牛的問題,其實歸根究底問題是在於人類廢耕棄牛,卻因此令牛隻成為社會問題。
可是政府並沒有長遠控制流浪牛的措施,只是簡單的搬遷牛隻,根本未能根治問題。現時流浪牛隻有逾千隻,若每捕捉一隻便施下絕育手術,牛隻會無法繁殖,政府此試驗計劃根本未考慮長遠保護牛隻及生態。
牛是養活我們上一代的原居動物,應該得到我們這種對待嗎? 現存在香港的牛牛只剩千餘隻,我們這一代真的有責任好好保育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