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回歸以後,特區政府推出兩大語文政策︰ 1 母語教學和 2 兩文三語。雖然教學上大多數學校總算已馬馬虎虎地由英語教學轉變為母語教學,但兩文三語政策卻出現了激烈的爭?。大家所關注的重點是普通話教學 (普教中) 的推行。推普的主要原因除了經濟因素外,當然還有政治的考量。普通話是國家語言,具有象徵意義,是建構國民身份認同的重要工具。故部分教育工作者認同在教學語言方面香港應與中國大陸接軌;當然,也有人持相反的意見。前教育統籌委員會委員戴希立稱,從專業角度看,普教中是否對教學有好處,現時並沒有定論,在可見的將來,也不會硬性規定學校必須普教中。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去年重申支持「普教中」 ,由於其身份特殊,立即一石激起千重浪,掀起了反對的波瀾。結果贊成和反對者雙方各執一詞,爭持不下。最近蔡若蓮成為教育局副局長,著名作家胡燕青在其面書上貼文: 「蔡若蓮是我的學生,她和我意見最不同的是我主張母語 — 廣東話 — 教學,要一個人中文好,普教中是不必要的,而且會令我們失去母語教學的活潑。」 看來普教中和廣教中的議題,又將會繼續發酵。
回歸以來的推普工作
在兩文三語政策的帶動下,政府的推普工作全方位進行。它不僅從學校層面 (如課程、公開試)
作潛移默化,更伸延到公共領域 (如電台、電視台和公共交通工具上廣播) 的逐步搶灘,較之當年港英政府推動英語更為積極。固然,要推廣普通話,還須先從教育做起,因此普通話於 1998 年正式納入小學和初中必修課程, 2000 年列為中學會考選修科。跟?要考慮的是以普通話作為教學語言的問題。
早於 1999 年,香港課程發展議會在 《香港學校課程的整體檢視報告》 提出: 「在整體的中國語文課程中加入普通話的學習元素,並以 『用普通話教中文』 為遠程目標」 。由於母語教學政策已令教育界和家長大感不滿,教育當局不敢硬推普通話教學 (PMI) ,加上欠缺研究數據支持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 (即普教中PMIC) 足以提升中文水平,故此當局只能低調地進行。
2001 年行政長官董建華提出: 「香港作為中國的一部分,市民亦必須學好普通話,才能有效地與內地溝通交往以至開展業務。」 (《施政報告 2001》) 。對於普通話的教學,有以下兩個重點:
1、在教育層面, 「用普通話教授中文科」 (普教中)被確立為 「長期目標」 ;
2、普通話作為獨立學科,由小學一年級開始設為必修科,中學階段則為選修科,學生可在香港中學會考(由 2012 年度起由香港中學文憑試取代)自由選擇是否參與普通話科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