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於負責 STEM 教育的老師有關同工而言,在週末或課後出席不同的分享會、STEM 活動和比賽簡介,似乎已成為生活日常。筆者在過去的十月有幸獲邀出席STEM 比賽的啟動禮 (註一) 和學校教師發展日,向中、小學同工介紹 STEMaker 教育,包括在前幾篇文章提到的 STEMaker 教育的目標來由和 「4D 課程模式」 等,亦有提出 「人本、企業創新、普及的科藝創建師教育」 (Anthropocentric, Entrepreneur and Universal STEMaker Education) 作為推行香港STEM 教育的重點。活動中,同工大多理解 「普及、企業創新」 是指培養每一位學生成為 STEMaker ,投身 「小型創新企業」 (SIE) 去推動本地科技創新經濟的發展,但是對於 「人本」 這個好像和科技器材沾不上關係的目標,卻又感到新鮮和陌生。
「人本」 的 STEMaker 教育有兩重意義,首先,第一重意義強調培育學生一些重要的質素,包括 「直觀」 、 「堅持」 、 「創意」 、 「創新」 、 「意向性」 等 (註二) ,祈望通過有真實情景、應用物料資源去解決生活中的需要和難題的活動,能夠讓學生培養到這些質素,而這個取向,也和 「創客活動」 (Maker movement) 推崇的教育成效不謀而合 (註三) ;而在動手解難的過程中,學生需要理解產品用家的需要和喜好,從而建立 「尊重別人」 、 「體察不同用家的不同需要」 的人本關懷精神。為甚麼這個理解是重要?「世界是平的」 一書作者佛里曼指出,當世界 「被鏟平」 了之後,不同國家之間的硬件差異可能不復存在,因此,要在廿一世紀國際競爭中爭取優勢,手上擁有的科技便要很尖端和專門、別人不易得到或做到,但相信這不是在短時間能夠達致的成果,所以另一方向是能夠提供的服務很 「深耕」 ,而所謂 「深耕」 ,就是用心去了解服務的特色以及使用者的喜好趨勢,以手上現有的科技條件,為用家創造稱心滿意的服務和產品,爭取在劇烈的國際競爭中出人頭地!而之前在本欄介紹過的「小型創新企業」 成功個案,就是很好的例子,因此,「尊重用者的需要和喜好」 是 「人本 STEMaker 教育」的重要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