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修讀的眾多科目中,令我最頭痛的,莫過於解剖學。面對大量英文名詞,光是串字已十分困難,還要死記硬背不少內容,修讀解剖學對我來說實在是個莫大挑戰。結果,當年剛進大學的我,未能在這科目取得合格成績,須在二年級時重修。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曾經「肥佬」的我今天卻當上了教師,更要教授學生解剖學知識。現時不少同學皆以中文(廣東話)學習解剖學,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漸漸發現,原來以廣東話教授解剖學,別有一番趣味。
股肌 = 屁股?
在教授人體肌肉結構時,必會提到「股肌」一詞。因為這個「股」字,同學往往聯想到「屁股」,有時更會引發不少笑料。其實,股肌並非屁股,那麼股肌到底在哪?我國有一成語 ── 懸梁刺股,用來形容勤學苦讀的人。戰國時期,一位有名的政治家蘇秦,年輕時候不獲重用,於是決心發憤圖強,常常挑燈夜讀,在疲倦得快要昏睡的時候,就用尖銳的硬物(錐)刺大腿,令自己清醒過來。後世便以這個「刺股」的典故,比喻人努力不懈、發憤苦讀。由此可見,股肌就是大腿的肌肉,而不是屁股。至於屁股,就是我們常說的臀部,臀部的肌肉就叫作臀肌。
「腦囟都未生埋」
人類的頭骨並不只是一塊骨頭,而是由29塊骨頭組合而成的,單是頭頂便有五塊骨頭,包括前方兩塊額骨,後方一塊枕骨,以及兩者之間的兩塊頂骨。為配合腦部發育,在嬰兒初生之時,這五塊骨頭之間會有明顯的縫隙。這些骨縫的交匯點,便是囟(音筍)門,也正是廣東話中的「腦囟」。一般情況下,囟門大概在嬰兒出生後18個月完全閉合,也就是「腦囟生埋」的意思。「腦囟都未生埋」這句廣東俗語往往用來形容行為幼稚的人,如同一個初生嬰孩般單純、未懂思考。
其實,解剖學還有不少有趣的地方,例如大家常說的「屈機」,在解剖學中確實存在同音的「屈肌」。對解剖學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多閱讀一些解剖學和醫學書籍,又或瀏覽相關網站,以加深這方面的了解,增長知識之餘,有機會還可以「屈機」,不怕給人取笑「腦囟都未生埋」。
* 參考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