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學生自殺個案有增加的趨勢,最近更是接連有學生自殺,生命誠可貴,但究竟甚麼比生命價更高呢?相信自殺的學生一定有他們的苦衷,可是了結生命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作為家長、學校如何開解到學生的心結,輔導他們走出困境?
學生接連自殺,家庭背景、原因、經歷雖然不盡相同,但究竟學生在校園、課後生活是否出現了問題,當遇上問題時,輔導服務又是否發揮了應有的功效?現時不論小學中學大學,都設有駐校輔導服務;可是,要有情緒問題的學生,主動求助輔導員,卻未必有太大成效,因為大多基於羞愧表達而未有主動求助。
即使能夠找到從孩子角度去解決問題的人,這些都不是一般人可以處理和解決,而是要一些專業的輔導員協助;然而,今天在學校的輔導員,數量又是否足夠?面對一間學校幾百甚至幾千位學生,輔導員數目又有多少呢?
今天學生壓力越來越大,已不再是單純自身的問題,除了學業壓力,社會氣氛也有相當大的關係,有意圖自殺者,甚至是情緒病患者,如能夠學會面對生命中的痛苦、挫折、不幸,無論遇到甚麼事情,都懂珍惜生命,緊記生命只有一次,只要活著,就有希望;此外,意圖尋死者,還需要的是聆聽者,親人是最佳的聆聽者嗎?作為父母,請學會聆聽和欣賞孩子,看到他們的獨特之處,給孩子充份的信任和鼓勵,儘可能地陪伴孩子成長的每一步。
面對人人都說要「贏在起跑線」的社會,教育局只會集中資源在學生的教育規劃上,但對於學生的生命教育,卻淪落成最次要的項目。要認真處理學生自殺問題,政府需投入資源,增加輔導服務,讓專業的輔導員,能針對性進行個案跟進;同時投放資源在生命教育
中,了解情緒病成因、解壓方法,才能防患於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