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教育裡的200 個月
轉眼間, 《今日校園》已出刊2 0 0期,自1998年創刊至今,見證了香港資訊科技教育的發展。可是,電子教育發展十多年,亦未能達到全面推行的境界,這點的確令人有點無奈。
筆者回顧由1998年,第一個資訊科技教育策略咨詢開始至今,學界的確推行過不少資訊科技的發展方案,而坊間亦出現不少新電子設備及電子學習教案來協助發展,無奈每一項新技術都是曇花一現,例如最早期出現的多媒體活動教室、電子書及電子書包應用等,直到較近期的Kids Coding及3D打印等,都只是小部份學校成功舉辦相關課程,仍有不少學校處於摸索階段。
筆者曾與幾位於學界致力推行科技教育的人士討論過,他們均表示在電子教學發展的進程中,仍有不少準備工作未完成,例如師生的應用水平、家長的準備、學校基建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問題。但除了以上四方面外,或許還有其他因素影響發展,包括作為教師,是否願意從傳統教學框架裡跳出來?
事實上,很多學校依然未分清楚,電子教學的推行是為了孩子將來還是學校將來,特別在於選擇電子設備和應用層面上,仿佛未完全考慮學生持續性的學習需要。例如筆者亦曾到訪不少採用單一系統上課的學校(例如只有iOS系統),他們系統的選擇考量是出於學生學習效益、還是方便學校的行政管理抑或只是崇尚表面的炫耀?筆者未敢在此下定論,但筆者相信,事實勝於雄辯,但學生長遠的學習成果便是學校策略的成效結果,教育的持分者必需留意及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