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腦科學為基礎的觀課與評課:「數據為本」對比「觀感為本」
接觸不少老師,都對被觀課感到很大壓力。其原因有三,首先是該老師對自己有要求和認真;其次是過往被觀課的經驗,往往都是被批評但得著不大(倘若得著大和有效改進,兩三年已不用再擔心,因技巧和效果應已大躍進);第三是觀課和被觀者均是以評鑑課堂表現好壞為目標,而非一起尋找方法去解決課堂中面對的困難。
筆者每為一間學校提供培訓及觀課,差不多百分百的老師起初總希望「做一堂理想的課」給我觀,但倘若所觀的課是完美的,全無問題的,觀來又有何作用?大家那有進步的機會?因此,在我而言,最理想的一課,是老師會嘗試之前未試過的方式、技巧,而當遇到問題、亂子,彼此便可仔細分析,尋找不同改善的方法,彼此才有得著,老師的時間心血才不致白費。
過去九年,自己希望做到的,就是透過課堂教學的專業發展,重燃教師對教學的熱誠、信心和滿足感。要達到上述目的,首要珍惜尊重每一次老師在自己面前授課的機會。要知,很多老師為準備被觀的課,可能已很多天睡不好,食不知味,為的是精益求精。但反觀有些「所謂專家」在觀課時,只見她/他們一邊觀,一邊不停與其他人士(如校長、其他老師)交談,這種只是「觀感式」的觀課,無法將課堂內發生真實的情景作詳細記錄和分析,最終又怎能讓被觀者透徹了解所用教學技巧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