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與老同學聚舊,當中討論到「起跑線」的問題,事源有已為人父母的說現今當家長多麼辛苦,日頭要帶子女上課,晚上又要陪他們上課外課,莫說開支連時間也得賠上;亦有人以另一角度和應,說現今小朋友也不好過,玩樂變得奢侈…而他們的共識就是要贏在起跑線!
筆者還未成婚沒有小孩,從未想過「贏在起跑線」的問題。筆者一直以為起跑線是指劃定於賽跑道上開始的位置,而比賽規則、模式以及決勝方法是早已公開,反正於指定距離上跑得最快便是冠軍。當然比賽之前是要多加練習,除了熟練正確的賽跑姿勢,也要研究逆風速、身上的配備及比賽時的心理戰術等,才可大大增加勝算。但若說孩童充塞時間學習是為了贏在起跑線,筆者就感到混亂了,因為筆者不明白哪來的賽規,也不知道終點在哪,又何來起跑線呢?
回顧六、七十年代,無論是生活或是學習上,資源都比現時缺乏,所以勇於嘗試及創新的港人慢慢的被訓練出來,而且他們的拚縛是有方向有目的,遇到難題總會想出辦法來解決,這種文化及精神可說是香港獨有的,我們更可稱這種文化為獅子山下的精神。不過,當這班港人的下一代出生後,作為父母當然不希望子女重蹈覆轍,無間斷的提供資源,讓孩童富足成長,安排好發展方向,假定了子女的起跑線,甚至是終點。
有次聽到同事的分享,他說看過一位小女孩,樣子大慨只有一兩歲,正當她聚精會神地玩手機遊戲時,手機突然閃著來電,這小女孩便二話不說解鎖接聽,牙牙學語地通話。大家試想一下,一個說話也未真正學懂的小女孩,應用智能手機比任何一個成年人還要熟練,他們的起跑線會是我們所想的那個位置嗎?到他們長大後,我們假定的終點位置仍然存在嗎?
筆者認同孩童得到富足成長未嘗是好事,而且勤於學習也是應該,但也應給予適當的空間,讓孩童適當時候緩衝一下。同時,作為家長及教師,也可以宏觀世界的發展,為孩童提供發展方向性的意見,而不是規範性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