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難能力結合了深刻的認知力、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像力以及革新性的思考能力。要培育學生的解難能力,就要從新思維模式出發,讓學生勤於思考、用想像力去踏進另一領域,迎合未來社會發展真正需要。
教育新思維
所謂的新思維模式主要有三點,首先是學生需要創新思維模式,富於想像及敢人於先,在生活或課堂的細節裡,尋找可開拓或更新的事物。第二點就是教師需要更新課堂模式,例如改進傳統的課堂問答過程,避免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思考而令學生想像空間縮窄,並於學生遇到困難時提供適度支援,誘導學生從正確方向解決問題。而第三點就是家長的配合,適度地放縱學生思考,並鼓勵學生根據個人意願發展。
師生間可相互學習
因應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普及導致數據﹝Data﹞爆炸式增長,過去兩年的數據生產量已是當今全球所記存的數據中九成。海量式數據也提升人類學習速度,特別是經過互聯網作資料搜尋或研究,學生已可足不出戶地得到多元化兼且具學習價值的知識,學習層次變得多元化,層次也跟隨學生的能力而調整,因此師生之間、甚至連同家長的群體之中,出現多方面相互學習機會,而教師及家長攜手成為學習發展的方向性主導。
學生忽略解難培育
或許有人認為,新一代學生太過依賴,並且缺乏解難能力。筆者曾經與一位教師傾談過,他說當學生考試成績不佳時,便會收到家長的電話,名義上是討論學生考試結果,但言語之間總有半分問責,仿佛學生考試差的責任落在教師身上,因此令教師都集中提升學生考試取分能力,忽略其他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家長也太過著緊仔女,以及注重學生現實性的學習發展,只會因應升學發展給予充塞的培育安排,令學生減少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及成長,連玩耍及幫忙做家務也變成奢侈行為。但現今訊息萬變及科技一日千里,單向的技能培訓未必符合社會發展需要,未來需要多元化及具備多角度創作思維的人才,解難培育更會是學生發展獨立思維的一個重要元素。
解難的基礎
筆者記得有次飛往日本公幹,當乘客都登機後,站在左邊門的空姐便將機門關上及完成鎖門程序,然後向右邊的空姐指示程序完成;接著是站在右邊的空姐重複一次檢查本身已關上的門是否已妥善鎖上,之後也要向左邊的空姐指示程序完成。對於旁觀者來說,她們的每一細節重複又重複,但是日本民族的工作模式就是出名細膩穩健,不會怕程序重複及煩擾,為的是盡量避免任何事故發生,就算意外發生都有熟練手法去解決問題。其實人類每天生活上也經常要解難,如近期出現多次的鐵路事故,鐵路公司需要為系統故障解難,上班一族要為調整上班時間而解難,而學生就有可能需要更改上學路線而解難。解難體現了解難者的規劃、對時間的拿捏以及執行力,亦會涉及過去的經驗而衍生出來。
如何培育解難
傳統課堂教學的主動權一般掌握在教師手中,許多時候教師會採用問答的僵化模式進行教學,教師只管問,學生問管答,思維便局限於狹小的空間裡。例如,教師根據課文設計了一連串不同的問題讓學生解答,但很多時只局限於是非題,學生缺少質疑及思考的時間;甚至有時教師連答案也已經准備好,學生只要對號入座回答即可,思維仿佛被教師牽著鼻子走。在這種模式的長期訓練下,學生習慣了教師的麻木教學方法,久之則被動機械地應答甚至於不答。這樣的訓練,學生既不能培養獨立思考、自主解決的能力,更談不上培養創新精神,只能養成單一的線性思維方式,形成照本宣科的習慣。其實所發問的問題可只圍繞教材的中心,及有利於學生去理解課文。同時,問題需要 一矢中的,避免學生對問題產生分歧,造成思維混亂,亦要留意不同學生的狀態,問題的難度要適中。問題只要設計得好,就能激發學生探新動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題]培育解難同時培育興趣
興趣是影響學習效率的一個重要元素,當學生對題材有濃厚的興趣時,便會表現出積極的態度,興致勃勃地學習,正如孔夫子所說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樂於學習的得著總會比麻木追求分數的多。因此,培養解解興趣也是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首先是可刻意設置矛盾的情境,造成衝突的焦點,激發學生好奇和探新的動機,活躍思維,開闊思路。其次是啟發學生思維,由教師作主導並提出多項有創意的問題,然後師生協力尋找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從而培養創新解難能力。
課堂裡進行角色扮演
教師亦可於課程上,將課文裡的某種情景或片斷,其讓學生擔任其中的角色,例如中文科,當教到朱自清的“背影”時,學生就可以分別扮演主角及主角父親,通過親身體驗角色的經歷與內心活動,領悟作者當期時的體會,這種深層的學習比起單單閱讀文章的效果,更活潑互動及有效。另一方面,教師於課程上可不用將教學內容全盤托出,刻意地留些空白,讓學生去探討各種潛在的結論,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提高創造力。
提出多元化問題
解難能力的根本就是要令學生處事能力提高,也包括創新能力,有時候,教師亦可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一討論問題,並在某一組學生完成解答問題後,著令他們重新創造另一疑難予其他小組的同學,並讓其他小組透過解決原問題的方法去解決新問題。學生在新、舊問題解決過程中,深化了解疑技巧,促使潛在的創造力擦出火花。在小組討論中,學生相互啟發,共同發展思維。為了避免小組討論流於形式變成閑聊,可要求學生做好小組討論記錄,整理出小組意見並集體進行評議,這樣不僅營造出濃厚的研討氣氛,激發學生舉,還可以將個體的創造力凝聚為群體的創造結晶提高創新能力。同時,也必須令學生對事件作一個總結,使學生將感性思維上升到理性思維的層面,將課堂裡的領會應用到日常學習生活中。在總結中,學生通常會因個人能力出現歸納不完整或錯漏的現像,教師便可展現主導的作用,透過多種方法去引導學生主動地去思考。有時候,教師亦可在學生完成解答問題後,重新創造另一疑難予其他同學,讓其他同學透過解決原問題的方法去解決新問題。學生在新、舊問題解決過程中,深化了解疑技巧,促使潛在的創造力擦出火花。
遷移思維應用
任何的知識學習都必然包括遷移思維,將所領悟徹底應用到實際之中,才能保持該技能持續發展。例如教師讓學生寫讀後感,讓學生將閱讀帶來的感受總結然後編寫出來,甚至更可寫一些時事小評論,讓其他人知道他們的想法,這樣既鞏固課內所學,又能提升學生個人見解。一旦,學生能夠將語文課中學到的歸納總結法應用到數學上,總結出一些類型題的多種解題法;或把作文的寫作法運用到科學科的實驗調查報告的時候,便可反映學生於創造性思維的輻射性發展,體現了學生創新能力在實際中的運用。師生間能過相互的艱辛探索,運用多樣的解難培養,使學生提升創新能力,令創造性思維得到更完善的發展。這是一種既重過程,又重結果,帶有鮮明的創新教育模式,務求激起學生的興趣,有效培養出創新思維的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