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議題及教學設計
豐富的知識當然重要,但組織思維能力和興趣更重要!
很多任教通識科的老師,擔心學生不掌握通識議題的定義、相關概念及重要論證等,便利用課堂大部份時間,單向式將這些知識及例証灌輸給學生,希望學生能記熟並於應考時運用。當然,對試題字義及相關概念的理解是必要的,但記憶知識與進行思考分析的腦區是不同的,平常用絕大部份時間讓學生記憶,只能增加其資料庫的存量,而無法增強其分析批判篩選日常生活、社會議題及時事的能力和興趣,相反可能剝奪了其組織思維能力的發展(腦區的神經網絡愈用才愈發展),和對社會時事的熱情和興趣。其實, 對社會時事有興趣、有敏感度和分析力的學生,對通識議題及相關概念的記憶和掌握是必然的產物。
珍貴的課堂時間,究竟用於提升興趣和能力,抑或是痛苦地死記更有長遠果效?
君不見很多學生,都沈醉於遊戲咭這嗜好中。其實遊戲咭與書本、報刊文章都是以文字和圖片為主,不同之處在於,學校以書本、報刊文章作單向接收和被動記憶之用,而玩遊戲咭是透過主動的理解分析、比較篩選、互動的嘗試反饋、最後綜合個人經驗的模式進行,雖然進行遊戲咭活動,目的並非是記憶每張咭的內容與特性,但所有參與者大都能對上千款咭的特性瞭如指掌,愛好者更會爭取每分每秒的空餘時間進行欣賞及遊戲。試問,老師是否都希望學生以此態度對通識科嗎?竅妙在於讓學生在通識課堂內進行互動地分析、批判、綜合的思考交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