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再有外國學者倡議利用社交媒體作為電子教學工具之一,師生之間可進一步溝通及了解,更可增加教學成效。事實上,社交媒體已不是甚麼新技術,而所謂倡議也不是新鮮事,師生更各自擁有社交平台戶口,早已習慣每日更新發文,但為何總不能普及透過社文媒體來實現創新的教學方式呢?
社交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
調查組織InSites Consulting於全球35個國家,向九千名網民進行了調查,發現全球10億名社交媒體用戶當中,青少年是最主要使用人群。另外,歐洲委員會(EC)的另一項調查顯示,有過半的兒童擁有社交媒體的戶口,特別是英國,13至16歲之間的人群所佔的比例更高達88%。剛巧於數年前,倫敦一場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騷亂中,有七成被逮捕人士之年齡主要為80後及90後,而最小的騷亂分子更只有7歲,他們都是為響應社交媒體中所發起的行動。
群集可給予保障之幻想
訊息傳播速度之提升,簡化了人群聚集成本,促進快閃一族的形成。所謂快閃,就是指一班各不相識透過社交媒體預定時間、地點及任務後,參與人就會定時定刻出現,成班陌生人一起做趣怪動作,引人注意。另因時間短暫及人數眾多,無知的人更猜信執法人員難於控制場面,趁機搶劫破壞社會秩序。而參與者對參與快閃之目的,或許純粹想引人注意,反正只是一場幽默,道德上沒有問題。不過,學者則認為這是青少年展現自我,情感宣泄的表現,從倫敦騷亂及快閃行為中,青少年參與群集活動之目的其實都頗為虛無,更誤以為群集可給予保障,從而天真的參與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