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經驗的老師,從學生在課堂內的坐姿,已能判斷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效能,因此當見到學生沒精打彩地伏在桌上,雖然沒有睡著,亦會立刻要求其坐直。有趣的是:學生沒有學習動機,坐直後便變成有動機嗎?老師這樣做,是否一廂情願的想法?抑或只是使自己好過點而已?
俄亥俄州立大學於2009年發表研究,71位參與研究的學生,分別被要求以「挺胸坐直」或「寒背低頭」的姿勢,在電腦前寫下三項其個人特質,及這些特質會對未來事業發展的影響。學生的書寫任務完成後,會被要求填寫問卷,估計自己未來的事業發展。結果是:「挺胸坐直」的學生,無論所寫的是自己正面或負面的特質及對事業發展的影響,他們在事後問卷中,對自己未來事業發展的估計都是一致的;而「寒背低頭」的學生,其事前與事後的想法就沒有這麼一致。
這實驗結果道出:就算學生只是被要求挺胸坐直,但在這有信心的坐姿下,他們對自己的想法亦會變得有信心。這理論的延伸,就是:人的身體姿勢,會影響人的感覺與思維;要改變人的感覺與思想,改變其身體姿勢原來亦是可行的方法。
其實,不少的研究已証明:人的生理狀態、情緒狀態、心智狀態,三者關係密不可分,互為影響。在腦科學角度,由於人腦負責不同功能的腦區,包括情緒、認知、自主性及非自主性生理系統,並非獨立運作,而是透過神經網絡及神經介質(neurotransmitter)傳導系統緊密連繫,因此,非單情緒變化或思想方向會改變姿勢,只要改變生理姿勢,也可逆轉情緒和思想。最明顯的例子就如心情不佳,做運動後提升血清素及多巴胺的釋放量,情緒感覺會頓時變得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