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學同學聚會,分別多年,各人皆因際遇不同,除了不斷翻閱腦紙內的發黃相簿來懷緬話舊外,幾乎沒有其他的話題,唯有觸及子女的教育問題,大家才又站在同一戰線上發炮:子女怎會功課越多、書包越重、補習費越多,但孩子的品格卻越壞、抗疫力越差、競爭力越弱……
連番嗟嘆後也是無能為力,眼看著高官的子女花著公帑出國留學,而我們的子女則在無可逃躲的一張教育大網下,不得不讓他們當作白老鼠,實驗著各種新的教育政策。
最近知道香港也有「兒童讀經班」。此觀念的創始人是台灣的王財貴教授,早在二三十年前,他就對自己的四個小孩做過讀經實驗,結果證明,孩子只憑著古詩文的音律之美來背誦,學習興趣並沒有減低,而且經過一年半載,對文字的敏銳度和鑑賞力都提高了。其理論極為簡單,小孩在十三歲以前是記憶的黃金時期,你不讓他背誦經典,他也會去背廣告歌詞,電視劇對白。
舉一個例子,記得許多年前的一件事,那時無論是火車、地鐵、巴士站,只要是稍有人流之處,都會聽到大群的小朋友,琅琅上口地念著:「涼風有信,秋月無邊……仲有我強壯?臂彎!」這是當年無線電視勁收46點的電視劇「小寶與康熙」的搞笑對白。前段是白雪仙之父白駒榮所唱著名南音《客途秋恨》,後段當然是插科打諢的續尾之作,不過只要一經電視熱播,小孩根本無須分辨,就自然會照單全收。可是如今還有誰記得這段垃圾的搞笑台詞?
最近聽說已經有幾間小學開始作中文教育的實驗,其理論是:小學生學習中文的基礎是先要掌握大約四千個中文字,即是回到書院式的背誦,《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等等。如果這個理論是正確的話,那麼現行的基礎中文教育就是本末倒置了。
現在小學的方法是先掌握基本的中文「字彙」,然後在文法、作句中培養中文的「水準」,教師經常慨嘆學生作句的功課中字詞的貧乏。問題是作為作句、思考的材料都不足夠,無珠之串,只有空洞洞的一條鐵線。與其白白浪費小孩海綿似的記憶體,不如讓他背誦今日雖然不懂,但以後卻可畢生受用無窮的經典吧。
有關「兒童讀經」的詳情,可觀看王財貴教授主講的「百年震撼:兒童讀經教育研習會」。網址如下:http://www.youtube.com/watch?v=fZqK7VR3d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