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你的資料國民教育之爭方興未艾,最初是從一本《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引起的,因為此書內容的偏頗,又引起發國民教育應該採用甚麼課本的問題。
<早前在深圳書城買了一套《老課本》,上下兩冊,鄭振鐸文、豐子愷圖。這是1932年版《開明國語課本》的重印本,由於文字簡淺、教育意味深長,加上豐子愷的精美插圖,望之可喜,當年由上海開明書局印行,甫一推出,即廣受當時的小學所採用,加印了不知多少次,影響幾代人的啟蒙教育。
其實出版這套舊《老課本》,原本只是懷舊心態,豈料一紙風行內地,出版社立即趕印數十萬冊推出,卻是幾度斷市,不斷加印再加印,大大出乎出版社意料之外。
自從這部1932年版的《開明國語課本》重印本熱銷之後,《商務國語教科書》、《世界書局國語讀本》等一批老課本重陸續重新出版,引發了一股所謂的「老課本熱」。為甚麼老課本會如此受歡迎?最近出版的《老課本新閱讀》,其作者鄧康延收藏和研究老課本多年,他認為主要原因在於:「老課本不呼口號,不居高臨下,沒有繁文縟節。大師躬身編著,內容純真充滿意趣,將教育的實質柔和地澆灌到學生的心底。」以小見大,故事動人,說的是一則民國紀事:一幫大學者在編寫小學一年級第一課的「來來來,來上學」時,某位先生覺得 「來」字筆畫多了,小孩子不易學,於是改成「去去去,去上學」。幾番爭來爭去、改來改去,最後定稿仍落在「來來來,來上學」。偉人見末節,大師編小書。蔡元培、張元濟等大家都曾編撰過小學教科書。
老課本內容可喜,例如「天初晚,月光明,窗前遠望,月在東方。」這是多麼有意境的文字!「竹几上,有針、有線、有尺、有剪刀,我母親,坐几前,取針穿線,為我縫衣。」寥寥數語,就勾勒出一幅親情圖。國民教育老課本真的讓人感嘆新不如舊。
「教育的最大功能是使生命產生敏感。」老課本中首要強調「修身」,文學啟蒙教育之餘,注重對人的熏陶和人文素養的養成,像是手寫的字體,有書法之美,手繪的插圖,有繪畫之美,簡單親切,貼近生活,又傳遞了一種獨特的美學。正如《老課本新閱讀》封面的題辭是這樣的:「民國年間,縱是兵荒馬亂,卻有人心淡定。上有信念,下有常識,小學課本集二者於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