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上每位學生都拿著iPad上課,並聚精會神地看著電腦的屏幕。在課室的另一端,老師也拿著iPad,盡心為學生講解課文。課室裡不只只有老師和學生的聲音,更有各種有趣的電子聲帶。學校的圖書館裡只留下兩三行的書架,擺放的都是年代古遠的典籍,以往的書架被一台台的電腦取代。這是因為新出版的書籍都發佈在電子書和互網上,只有少量的書籍及教學課本會以紙張印刷出售。學生只要按下兩三個按鈕就能買到心水書籍和教科書。學生從此沒有借書證,因為他們只要上學校的內聯網 ‘i-Library’ 就能借閱學校的圖書。
這可能是不久將來學校的新畫面。現在是資訊爆炸的年代,科技日新月異。這不但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更為教學帶來新的面貌。傳統教與學是十分單向的。學生吸收知識主要透過老師和課本。學生是被動的一方。現在,科技日趨發達,科技已浸透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教學也不例外。資訊科技令教學更互動,也增加學生的自學能力。電子書將會是全世界教育的新趨勢。正如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財務長赫卡帝(Kevin Hegarty)指出,「電子書尚未成為主流,但距離主流亦不遠矣」。世界各地的學府正在積極地發展電子書,為教學帶來新的一頁。那香港的情況又如何?
曾特首在2008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到,政府會積極研發電子課本與電子學習資源,以提升學生自學及互動學習能力。現在,教育局已發展電子學習 (e-Learning) 模式,更有移動學習 (Mobile Learning) 等,打破了時間、空間限制的學習界限。當中電子書是積極研發的項目之一。電子書會為傳統的教學帶來新面貌。在本港,有公司推出本港首部電子書,讓學生可以上網、做功課以及閱讀教材等。教育局亦積極推行學校電子學習試驗計劃。
電子書不論在「教」,還是在「學」方面都較傳統教科書有更多優點,在教與學方面可說是相輔相成。在「教」方面,電子書較傳統的課本更為生動有趣,也可加插動畫輔助說明和互動遊戲鞏固學生所學。這較傳統的學習模式更互動和使課堂更豐富。電子書更便利了老師檢視和跟進各學生的學習進度。有些電子書會附有學校行政手冊,老師可把學生的操行、成績等存放學校的內聯網上。這樣老師更易於掌握學生的成績和更方便老師與家長的溝通。在「學」方面,電子書能加強學習的趣味和學生的自學性。電子書有多種功能,如詞典、mp3、avi、下載多媒體電子教材及連接互聯網等功能,學生能夠學習課本的補充資料和吸收額外知識。
雖然電子書對教學有不同的好處,但亦存在著一些隱憂。資料顯示,普遍的香港教師並不大支持電子書的發展。據樹仁大學新聞網所述,浸信會呂明才小學是率先採用電子書配合教學的學校,校長黃潔蓮表示,電子書只是輔助性質,「教學時會利用傳統教科書的正規內容,故(電子書)未能全面取代傳統教科書。」另外,據香港商報2008年所載有關香港女教師協會的調查顯示,有五成九的受訪教師不支持課本全面電子化。他們普遍認為電子書會損害學生視力,導致學生字體潦草及筆畫模糊和擔心學校科技電腦配套的問題。可見,在本港發展電子書面對種種的問題和阻礙。如何令電子書由輔助的角色成為主流,將是香港發展電子教材所需面對的問題。
對於電子書會損害學生視力的問題,相信在未來科技上的推陳出新會解決現時各種科技上的限制。例如新型閱讀器 — 亞馬遜‧金讀 (Amazon Kindle) 和新力PRS-700 (Sony PRS- 700),它們所呈現文字與圖像可仿真紙本的明度與亮度,閱讀時較電腦的液晶顯示器能更令眼睛舒適。因此,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