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香港電影金像獎落幕,《桃姐》一口氣奪得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女主角與最佳電影演,成為今年的大嬴家。
許鞍華執導、劉德華和葉德嫻主演的《桃姐》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一位生長於大家庭的少爺羅傑與自幼照顧自己長大的媽姐家傭桃姐之間所發生的一段溫暖人心的主僕情故事,桃姐自13歲就到梁家當傭人,轉眼60年過去,她已伺候了梁家老少五代人。後來,梁家人有的去世,有的移了民,近十年間只剩下桃姐和梁家少爺羅傑在一起生活。主僕兩人相處頗有默契但很少交流。後來有一天,桃姐突然中風,羅傑把她送去老人院,由此展開了一段觸動人心的主僕情故事。
沒有讓子彈飛的緊湊情節,沒有竊取風雲的鬥智場面,沒有那些年的那種情愛共鳴,桃姐整部電影平靜動人,笑中有淚。桃姐只是羅傑的傭人,但卻親如父母,從小照顧他到現在,羅傑忍痛為桃姐找了老人院,作為傭人的桃姐自覺反受照顧不好意思,然而,羅傑早當桃姐如母親般照顧,甚至老人院友誤以為羅傑是桃姐的契仔,羅傑就順其自然直認無諱。
雖然羅傑與兒時朋友聚會時也跟桃姐通電話,在外國過年也打電話給桃姐,甚至自己電影的首映也請桃姐出席,然而契媽始終都不是母親,桃姐看著院友被家人接走去過農曆新年,平日熱熱鬧鬧的老人院變得相當冷清,平日又在老人院看著生老病死,一個又一個的院友被送上救護車後不再回來,那種老人院內的等待死亡的無力感覺,就連在座的觀眾都感到無奈與痛苦。當下反應,將來怎樣都好,都不願送老媽去老人院等死,那種絕望的感覺老人家承受不起的。
筆者認為最感人的場面,就是羅傑帶著桃姐在公園散步閒聊,話題很輕鬆,引人發笑,但觀眾卻感覺對話很窩心,及後電影首映禮後,桃姐挽著羅傑的手走回老人院,更是感人。
一部最佳的電影,不一定要有最好的明星,不一定要有刺激的動作畫面,最重要的是引起觀眾的情緒與共鳴,就如桃姐一樣,還原最基本的中國人孝順之情,勾起香港人的生活片段,這就是最佳電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