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的青少年愛上網,沉迷在網絡世界的討論區、Facebook、MSN等,早已不是新鮮事。每天的新聞已不夠滿足他們追求新鮮及好奇的心,令他們要在言語上起革命!也許是為了緊貼潮流,2008年考評局在會考中文科中加入潮語,成為一時熱話,但對潮語的錯誤解釋卻使其淪為青少年的笑柄。除了潮語外,近年在討論區及網誌等大行其道的還有「火星文」,一連串青少年之間流傳、只有他們才看得懂的「摩斯密碼」。
(中題) 何謂「火星文」?
「火星文」並非真的指是火星生物所用的文字,而是一種網絡語言,主要是指一些經刻意設計、竄改而意思難明或表意不一的字句。普遍認為較早期的中式「火星文」先見於臺灣,現在兩岸三地的網民都有其不同的「火星文」。香港常見的主要分為四類,其實只要明白這幾種「火星文方程式」便不難作解讀。
1.象形
原來不只古時的人會以象形文字來表達意思,富有創意的青年人也會用這種方法創造「火星文」。最為人熟悉的就是orz了,毫不相干的三個字母拼起來變成「失意體前屈」的意思,原因只是因其形狀與一個人跪在地上及垂下頭的動作相似。另外,此「火星文」還有多個引申版本,以上的是「小孩」版,OTZ便是其大人版,還有or2、or2=3、crz、OTL等。青年人的創意可真是無窮無盡,只要接收訊息的人運用一些想像力,便可明白那些「火星文」的意思了。
(02P caption) Orz成為網絡間十分流行的心情符號。
2.擬音
這類型的「火星文」主要成因是打字的人貪圖方便,把一些以取碼簡單的同音或近音字,取代一些取碼較複雜、較多或不懂的文字,以加快打字速度。常見例子有以「刀」取代「都」、「55」取代「唔唔」等。這也包括自創的港式英語拼音,如「ngo ng g」是「我唔知」、「ho ar」是「好呀」等。
3.懶音、鄉音
香港人日常說話中有少量字詞的讀音有異於標準粵語,可能是部份粵音的發音較難,令人有意無意間懶惰地發了懶音。而到港的新移民在說粵語時,普遍都帶鄉音。因而出現的一種「火星文」,就是利用懶音、鄉音來營造「可愛」之感,常見的有以「巧」取代「好」、「禾」取代「我」、「橙」取代「慘」、「令」取代「靚」等。在看這些「火星文」時可先想像一個只懂普通話的人如何讀廣東話,這樣便不難看懂了。
4.拆字
中文字有不少都是由兩個或以上的文字部份組成,一種「火星文」就是把中文字的結構拆開,用以擴充該字所佔的空間。常見的有「口牙」(呀)、「奚隹」(雞)、「車欠石更」(軟硬)、「言身寸」(謝) 等,讀者只要在看的時候把視線拉遠,便可輕易看出字型,推測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