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成為香港運動員,似乎等同選擇了同一種厄運。
黃蘊瑤、黃金寶,一個個廣州亞運的感人故事感動香港。政府要用六十億至五百億申辦2023年亞運,即使立法會議員過半數反對、民意調查過半數反對,仍要硬上馬。
盛事背後,不只是場地設施這些硬件問題,沒有培訓新的選手,眼前願景必至花果凋零。2023年,代表香港出戰亞運的不再是黃蘊瑤、黃金寶等人,不過對於年輕的香港運動員來說,起點還在很遠。
四個年輕港隊成員,經歷同一種命運:學業與體育只能二選一、短暫港隊生涯不是出路,出路靠自己。
葉鴻輝--足球員
「足球員要靠運氣。」兩個足球員,一個放棄入讀中六的機會專心練波,幸於東亞運一役一舉成名,前途無憂;一個盡力兼顧學業與練波,最終卻只能寂寂無名。兩個異口同聲:「總要犧牲」。作為香港運動員,學業與體育不可兼得。
2009年12月12日晚,全港「波友」正為香港足球員歡呼之際,獲得「英雄輝」之稱的守門員葉鴻輝從此一夜成名。葉不諱言,「絕對是幸運。」幸運地,他得到南華賞識;幸運地,他加入華家堡不久即成為正選;幸運地,他老早選擇犧牲學業。
當初為了備戰東亞運和全運會,本來應該今年畢業的葉鴻輝毅然向學校申請停學一年。為足球犧牲學業,這並不是第一次。中五會考考獲十三分的他,為了把握成為全職足球員的機會,爭取多點時間練習,他沒有報讀學校第二輪收生,「中六要每日上學,不想兩頭唔到岸」。於是,他報讀IVE專業進修學院運動管理及訓練學。「讀的是有關運動的科目,如果有比賽或練習便和SIR (學校老師) 就」,時間彈性較高,但有時是自製的,現時他每日需要花兩個半小時以上練習球技,「很多時候都會走堂 (缺席課堂) 練波。」
對於學業與足球,葉鴻輝坦言,「無可能兩樣?兼得。」他說很多足球員學歷不高,因為大部分時間用於練習球技,自然減少了讀書的時間。「香港是一個向錢看的社會」,並重視學歷,學歷不高的足球員薪金亦不高,容易被人看不起。
鄒嘉華--業餘足球員
今日終可於足球界佔一席位的葉鴻輝坦言「足球員要靠運氣」。的確,足球界中仍有很多人欠缺運氣,犧牲過後仍無所得,業餘足球員鄒嘉華便是其中一例。
現任中學體育老師的鄒嘉華小六便赴法國出戰世界賽,就讀一所英文中學期間,曾效力香港08、公民等球隊,一直抱著「有得讀書就讀書,有得踢波就踼波」的心態,希望盡量兼顧學業與足球。他笑言:「最衰我入讀一間要讀書的學校,否則不用這麼辛苦。」
原校升上中六後,他加入公民,成為職業球員,但因為球隊訓練時間正是上學時間,他只能出席預備賽,甚少練習。報讀大學前,他透過體育保送計劃報讀香港大學的運動管理學系,最終卻因英文科未能考獲D而失去升讀大學的機會。
其後他入讀教育學院,一直熱愛足球的他決絕地放棄職業球員身份,轉為業餘球員,鄒形容這四年是他的「人生低潮」。雖然從沒有想過放棄足球,但他明白「又讀書又做TOP (頂級) 足球員一定沒有可能」,唯有暫時放下足球,專心學業。完成教育學院體育文憑後,他又回歸足球,加入甲組球隊沙田。用一年時間圓了自己全職足球員的夢,才甘心回到校園執教鞭,兼任業餘足球員。
兩個足球夢,重溫魚與熊掌的道理,揭示香港運動員培訓計劃的失敗。
羅琛賢與周振邦--退役運動員
現時在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就讀的羅琛賢,將來計劃做運動行政、管理類的工作。
離開港隊已有數年的周振邦,落山單車已成了他的興趣,偶爾他也會技癢,找朋友與他練習。
兩名同樣正值二十四歲的運動員,一個為看更多,狠心丟下世界第一榮耀,但學習、工作仍離不開心愛運動;另一個為走更遠,理想「曾經擁有」便心滿意足,毅然重返校園回到現實。羅琛賢與周振邦,兩個截然不同的運動員故事,揭開來卻同樣有血有淚。
七、八歲時參加母親代為報讀的武術興趣班,贏得賽事後獲邀進入青年隊,選拔、淘汰,羅琛賢總是留下來的那一位,04年更順利加入港隊武術隊。
學業對羅琛賢同樣重要,「如果比賽撞了考試,當然是考試為先。」她沒有如同齡學童般到處遊玩,一星期有六天要日間上學、放學做功課、晚上訓練;考試期間,她在訓練後還會抽空溫習。可惜自中四起,由於課程轉為英語教學,即使她把僅餘的星期日花在補習班上,仍未能跟上進度。04年中五畢業,放棄升學專心做運動員。往後四年,由東亞運動會銀牌到世界武術錦標賽冠軍,在女子南拳範疇上,她屢獲殊榮。但在08年,羅琛賢卻堅決告別港隊。
對於二十二歲的羅琛賢來說,武術於過去十多年來,幾乎是她的一切。教練挽留她,告訴她於未來數年顯然仍大有作為,可是她去意已決,「很辛苦、很厭倦,已經不想再練習。」她考進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報讀了「運動管理及訓練學」,期望能在運動界做行政、管理類的工作。嚴格來說,羅琛賢還未離開她所愛的運動,「以前我的世界很小,只有武術練習,現在我的世界大了,我看到的事物多了。」過去她不時要回內地訓練,一去便是一、兩個月,陪伴她的是比賽得獎的榮耀;今日她得到了家人、朋友,是另一種滿足。
在運動界,除了個人是否精英,運動員的項目是否「精英」也十分重要。 運動員一般的收入來源不多,一是於政府舉辦或協辦的大型國際賽事,如奧運、亞運及東亞運中獲獎的獎金,二是運動員的月薪,但只限部分熱門或精英項目。每名港隊隊員因應成就獲評定為不同級別,便能獲得不同的月薪。最高級的A級運動員能取得逾萬元月薪。
談及政府現時對運動員的支援,周振邦認為完全不足,「部分運動員退役後轉當教練,但收入並不高,只有約一萬多元。」由於曾取得不少獎項,且參加的是較受關注的精英項目,故羅琛賢曾得到補習、學費、生活費等資助,對政府的支援計劃亦頗感滿意,「其實政府於這方面已改善不少,如過去每年只向運動員發四次薪金,近年已改為月薪制。而且隨著更多人注意運動,各個項目所分得的資助亦有所增加。」
周振邦對本港運動員的前景不感樂觀,他認為部分較冷門運動如落山單車,沒有觀眾下難以引起資助者注意,「而且港人很善忘,這陣子某運動掀起熱潮,很快又會冷卻下來。」羅琛賢亦認為,政府現時對於退役運動員的保障仍稍有不足,「就如兼職運動員也有付出過,但他們能享有的福利就很少。」她建議傳媒可增加不同運動項目的報道,「本地其實有很多好運動員,不過部份較冷門運動很少獲報道。有時運動員可以從報道中得到鼓勵。」
職業足球員培育計劃
雖然政府對運動員長遠發展的支援不夠全面,坊間仍有團體努力在體育運動發展方面出力。為平衡足球員學業與練習時間,提高本港足球員的平均學歷,香港甲組足球隊傑志與董之英中學合辦於去年五月展開「職業足球員培育計劃」,開設全港首個足球員職業先修課程,保證學生每年接受逾七百小時足球訓練,約招收五十名學生成為學員。
學員每周須接受十二小時校內足球訓練,全年訓練時間為五百二十八小時,另加上在球會全年的二百一十小時訓練,學員修畢中一至中六課程後,即其足球訓練時間達六千五百小時,廿一歲前將會完成一萬小時的足球訓練,符合計劃倡導的「專業表現須一萬個深層訓練小時的原則」。惟目前未有該計畫的成效評估。
外地體育制度遠較成熟
香港社會普遍認為,香港運動員難以受大眾認同,而且他們退役後前景黯淡,難以與其他已經在社會累積一定工作經驗的人競爭。民政事務局近年來透過香港體育學院,聯絡大專院校及商業機構,為精英運動員提供學位及職位,以協助退役運動員重投社會,不過環顧其他亞洲國家及地區,香港對年輕運動員的學業培訓及支援上卻明顯不足。
新加坡政府透過國家的社區發展、青年及體育部成立新加坡體育學校,安排精英運動員就讀,並且設有清晰的升學路徑,就讀體育學校的運動員可以在訓練其間,修讀IB課程以銜接外國大學,或修讀高級文憑課程,再轉升本地大學就讀,讓精英運動員可以專心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