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刊於上月)簡略提到資訊科技教育的初期發展,本文要談及的是各持份者在實施資訊科技教育時遇到的困難,特別是在開發數碼教學資源上,希望能從中引發思考,從而作出改善,更好地利用資訊科技來促進學與教的成效。
回顧資訊科技政策剛推出時學校的反應都很正面,畢竟這是個世界潮流,一要避也避不了;但當認真要推行時,就發現存在不少困難。當初大家認為學校一定要有一、兩間電腦室,但在寸金尺土的香港,很多學校發覺能騰出的空間有限,只能削足就履,又或重新規劃,這些都是要花大量時間精力來進行規劃建設,真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單搞裝修重建都已經攪得天花亂墜,更何況要負責選擇及購置硬件及鋪設網路等,大大加重了學校的行政負擔。另一方面,學校普遍又缺乏具資訊科技專業知識的人員來幫助學校訂定用者需求、規劃方案與及在財務、工程、設備安裝、驗收上進行項目管理,可想而知這些工作對學校來說是絕不容易,有時只能摸著石頭過河,畢竟他們的專業是教育而不是工程啊。想起來亦很難怪為甚麼有一所學校會把伺服器放在洗手間內哩!
當學校在花費九牛二虎之力把設備搞上馬?問題還未完結,正如你買了一輛車回來,不管是哪個型號,總得要把司機培訓好才行;沒有懂開車的司機,性能再好的車也難發揮。在政委執行的初期,只有很少老師熟悉電腦系統,更遑論電腦網絡的知識。當局為了達到運用資訊科技於教學的目的,遂要求老師進行在職培訓,迫使老師學會電腦及一些常用軟件的操作。當然局方的原意是好的,但執行起來卻產生了很大的矛盾,可能當局輕視了老師的課時多,備課繁重,兼且要應付日益增多的行政工作;又要對學生進行輔導,應付家長投訴,再加上殺校危機而要兼顧市場推廣,早已弄得人仰馬翻,心力交瘁,哪有時間來學習資訊科技來改善教學?
所以當局方明令要求教學上要有一定的比例用上資訊科技來授課的時候,校方就只好借助外力,共渡難關。因應此情況出版商乘時提供隨課本附送的數碼教材及教具予老師,希望吸引學校選上他們的教科書,雖然此類免費資源論數量則不少,但質量卻參差,兼且千遍一律,年復如是,畢竟出版商亦很難投資大量金錢在這些免費的數碼教材上,否則會面對虧本的風險了。再者他們亦很擔心數碼教材的成功可能會影響了原有的基業,固此在種種原因底下,出版商唯有因貨就價,從「量」上而不從「質」上作出改善,但求各取所需便成。
要使資訊科技教育達到成效,其中一個是在有限的資源底下,怎樣能透過資訊科技使因材施教變得可能。學校內不同(班)的學生會有不同的學習能力,而開發給所有學校使用的一套數碼教材、方案又能滿足不同學校的情況,而達致因材施教的效果呢?因此數碼教材不單止要優質還要多樣化,好讓老師有所選擇。為此當局要做的除了投放更多金錢讓學校購買數碼教材外,還要避免統一式的製作,因為這會限制了業界的投入及發展,對產業的持續發展不利。正如乘客坐上了一部靚車,坐得舒適與否,司機的技術起了關鍵作用;車駕得不好,不單只乘客坐得不舒服,還會怨聲載道。
在創意數碼產業上,香港已落後於其他地區。在其他地區製作數碼教學資源已逐漸成為一種創意產業,隨著互聯網絡的滲透及各類電子書的發展,相信在很短的時間內電子書會普及起來,屆時真希望本地的數碼製作能夠百花齊放,開創新篇章。
作者:郭天鳴
香港 I.T. 人協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