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入廿一世紀,國際政經的變化,全球化底下世界各國為了應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而把教育發展與變革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期望在廿一世紀的人才戰中處於優勢。有了電腦及互聯網普及的背景,教育改革的政委和措施都以資訊科技來促進教育現代化,成為各國教育改革的重要戰略。香港政府自1998年提出推行資訊科技教育計劃以來,不經不覺已有十二個寒暑,98年入讀小一的學生現在已經中學畢業了,資訊科技的發展在這段期間亦已經歷了幾代的變化!
膠化、投影機、錄音機及教育電視
關於科技在教學上的應用可追漓於七、八十年代,當時老師是以出版社或電教館提供有圖像的3M膠片,以投影的方式來幫助教學,讓學生能較易掌握知識及加深印象,內容多以數理科目為主。此外,錄音機亦被應用在英語課堂之中,主要用來訲練學生的聆聽能力。而七十年代電視機的普及亦促使教育電視的推行,好讓老師能利用教育電視的片段來輔助教學,同時學生亦可透過電視廣播來定時學習。在課堂上應用這此技術,老師並不需要任何的器材培訓,亦不用要求參與教材製作。
個人電腦及教學/自學光碟
時代的巨輸不停往前走,半導體及激光技術的突破促使電腦行業急速發展,在市場化的過程中亦使電腦深入民間。自九十年代初,隨著個人電腦的流行、高存量光碟及多媒體製作出不少教學光碟或自學光碟在坊間發售,但由於九十年代初的學校一般都沒有設置電腦。另一方面,礙於容易盜版,使本地正版的市場加量無法發展起來,但卻多了不少以售賣盜版光碟為生的商店,導致很多本地多媒體技術開發商均不願意投放更多資源來開發優質的光碟教材,更遑論吸引優秀技術開發人才進入多媒體行業,致使本地的電子教材製作發展滯後,未能朝著電子教材產業方向進發。相反地在其他地區,電子教材製作已漸成為一個越多越重要的產業,促進了教育的發展,同時亦開拓了新的創意產業,兩全其美。
資訊科技教育效果未盡善
相對於多媒體教材,電腦硬件及網絡設備的市場開發則好得多。自1998年推行資訊科技教育以來,學校絕大部份的開支均花在硬件及網絡建設上,雖然現在的學校都已有相常數量的電腦及周邊設備,但是無論在使用率上看,又或是教學上的效果來說,都有點強差人意。原因之一是學校在軟件建設方面及重視程度,遠遠追不上硬件建設;同時老師日益增加的行政工作、要應付的學生問題越來越多,與及殺校威脅亦迫在眉睫等,都迫使老師心有餘而力不足,充其量只能用上出版商所提供的幻燈片教學,而談不上因材施教。
作者:郭天鳴 香港I.T.人協會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