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發展、工作模式及職場人才需要的改變、大眾對教育期望的轉變,學校教育、教學模式也因而改變。世界各地均開始進行教育改革,教育工作不再是倒模式、規範式,而是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合作學習、個別化學習、跨學科學習、STEAM教育、翻轉課堂、BYOD、編程教育、自主學習……不同的學與教模式及方法湧現,為的是讓學生具備共通能力之餘,亦能發展其獨特性。
在可見的將來,教育必定是以人為本、學習模式更趨多元化,讓師生都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教學的範式轉變,軟件及硬件要同步配合,校舍設計與學習是息息相關的,因此教室,已至整個校園設計,也應就著學習需要而與時並進。
香港自50年代起,官立學校及津貼學校校舍均是按當時的建校標準而興建的「標準」校舍,如: 50年代的官立學校(L型)及天台學校,1960年代的「附建」小學,70年代的「火柴盒」小學, 80年代的標準設計小學、「半連臀式」及「連臂式」中學,2000年代的「千禧」學校及「後千禧」學校等(香港教育學院,2011)。近年新建的校舍,已不是倒模式的「標準」校舍,而是按教育局的建校標準,配合附近環境、兒童成長及學習的特徵、各學習範疇需要而進行設計,並於最初的階段已讓持份者參與,共同構建「校本」理想校園。
雲泉學校現時校舍已有50年歷史,是俗稱「火柴盒」的70年代標準校舍,去年遷校申請成功,獲分配位於安達臣道新發展區的30班校舍。我們就乘著這機遇,一同就著學校特色、發展方向、未來學習需要,為學生構思一個理想校園。我們認為校園仿如一個大型的Learning Commons(學習共用空間),具備完善的資訊科技配套及其他硬件,讓學生探索、學習、交流,而整體的學習空間須盡可能靈活運用,以適應不同的學習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