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信片看中國發展的歷程
相信有不少朋友到外地旅遊時,都會到精品店購買具當地特色的明信片作為手信。從另一角度看,明信片是一樣富有特色的東西,它是一種專供書寫文字卻不必封函,便可交郵局寄遞的郵件。明信片的最大優點就是不用信封(部份國家的郵政局推出的明信片因已附帶郵費,不用貼郵票),可是篇幅小且無隱密性,可被他人所看見,內容通常不涉及隱私權之虞,亦因此稱為「明信片」。
現時全球絕大部份地方,不論是郵政官方抑或是私人組織印製,都吸引不少市民或遊客購買,作為手信及紀念品。原來明信片始創於十九世紀中期,當時名為「郵政卡片」,目的是為因應人們想找一些更方便的方法來寄送一些便籤而製作,並於1876年開始於鄂圖曼土耳其被應用,本港以及中國等地區也大慨於十九世紀末期開始出現明信片。
明信片上的圖片更是見證了近代中國的發展,特別是在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不同的層面上急劇轉變,都被印刷商透過插畫或相片形式顯露於明信片之上。有見及此,由香港中華文化發展聯合會(文聯會)主辦,並獲優質教育基金資助的「歷史文化學堂-近代中國200年」活動中,就特別於沙田大會堂展覽廳舉辦了一個名為「從明信片看中國走向共和的歷程」展覽,日期為4月21日至26日(9am-8pm)、4月27日(9am-5pm),展覽將展出近三百張由本港收藏家從世界各地收集的絕版明信片,藉極具歷史價值的明信片展現當年中國與各國的國際關係,透過圖像,演繹出貼近生活的歷史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