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思維教育的先決條件 - 老師需有獨立分析力,勿人云亦云!

香港愈來愈多老師模仿內地老師的教學模式,就是以提出問題後,即時有多少學生舉手想答,來顯示學生是否有學習動機和投入。因此,當被別人觀課或做示範教學時,倘若提問後見較少學生舉手,老師便說:「咁少手??」來表示不滿,而學生便懂老師的意思,即時有多些學生配合──快快舉手。
當然那些老師以為要求多些學生舉手便代表教學有成效,其想法已非在教育,而是「表演教育」。首先,老師提問的目的為何?是要顯示多少人懂嗎?而有多少人懂,又代表甚麼?顯示學生早已懂、剛學懂、抑或自己以為懂?多人舉手只抽一、兩個答就代表全部舉手的都懂嗎?除非老師抽的是全班中能力強與弱的代表(抽樣研究),才真正有代表性以顯示其教學成效。有趣的是,班中弱的又怎會舉手?故老師抽舉手的學生作答的目的,會否是確保學生答對或有質素,以顯示自己教學的功力 (「表演」是經過長期訓練,觀眾切勿模仿) ?如此,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真正學會的,會否是做「表面功夫」?
老師提問的目的倘若是希望了解孩子是否真正掌握自己所教,就應該不用學生舉手,自己以抽樣模式抽,如此強、中、弱學生的回答就是老師的反饋,好讓老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決定是否應再教、抑或教得快些和深入些?這種提問的方式,才是真正「以學生為本」、「為學生而問」,真正的教育!